名詞解釋:從廣義上說,具象音樂是屬於電子音樂的一種現代音樂,但是具象音樂同時也不同於一切過往其他的音樂。因為具象音樂的發展是從錄音發明後才開始的。在錄音技術發明之前,所有的音樂都是由樂器所製造出來的,所以這些音樂是人工的,而非自然的。但是在錄音技術發明後,自然界的聲音包括風雨聲、鳥叫聲、蟲鳴聲等及人類日常生活中的各種聲響如火車聲、汽笛聲、機器聲等,都可能經過錄音技術而保存下來,成為音樂家創作的素材。具象音樂即是運用錄音技術於音樂創作上的二十世紀新型態的音樂,透過錄音技術中的剪輯、倒轉、改變轉速等技巧,具象音樂重現了不可能經由樂器表現的聲響。從具象音樂的發展來看,在二十世紀初期時,義大利作曲家雷史碧基(O.Respighi, 1879~1936)就在他的作品〔羅馬之松〕中加入夜鶯聲音的錄音,這是錄音技術加入音樂創作的最早紀錄。但是「具象音樂」一詞的創用,在一九四八年法國錄音師謝弗爾(P. Schaeffer, 1910~ )開始從事具象音樂的研究時,才正式出現於音樂史上。此後,雖然具象音樂能否成為純粹的音樂一直成為爭論的問題,但是亦有不少的音樂家投入具象音樂的創作中。除了謝弗爾之外,梅湘(O. Messiaen, 1908~1991)與布列茲(P. Boulez, 1925~ )是創作具象音樂的兩位大師,梅湘的具象音樂中以〔音色-綿延〕(Timbres-Durees)最為著名,而布列茲的具象音樂作品則以〔練習曲I、II〕為代表。(https://terms.naer.edu.tw/detail/1306162/)
✭1930_Walter Ruttmann 沃爾特·魯特曼(德國抽象實驗電影製作人):【Wochenende】周末
1927年拍攝經典前衛紀實電影《柏林:城市交響曲》(Berlin: Die Sinfonie der Großstadt)的導演Walter Ruttmann,緊接著在1930年創作了「聲音電影」《周末》(Wochenende)。這部作品並不仰賴旁白敘事,我們可以聽到鋸木頭、打鐵做工、教堂鐘聲、車聲、廣播等日常聲響,藉由來回的切換創造出聲音的脈絡。 沒有影像,卻利用紀實的聲響錄音建構出一部純粹用聽的電影。不過,所有的聲響都是一段錄音播完接著另一段,尚不能做到後來磁帶音樂的多重交疊,也更接近電影影像的蒙太奇表現。(文:謝仲其/聲音藝術家)
✭Pierre Schaeffer皮埃爾·謝佛爾 【法國】(1910-1995)
《鐵路上的練習曲Etude aux Chemins de Fer》
為他公演的第一部具象音樂作品,將來源各異的錄音——無論來自廣播公司聲音資料庫抑或自行錄製的聲音片段,以創造性的後期製作技術,調變出傳統樂器所不可能表現的音樂。強調聲音的抽象造形性,其方法與造型藝術的幾何構成、拼貼手法若合。(網路)
✭Karlheinz Stockhausen 卡爾海因茲·史托克豪森【德國】(1928-2007)
他因在電子音樂方面的開創性工作、將受控的偶然性引入到序列主義音樂創作中以及音樂的空間化而聞名。(Wikipedia)
經典作品:《少年之歌》(Gesang der Jünglinge)
✭John Cage talks about silence約翰·凱吉1991於紐約談論寂靜
當我談論到『音樂』,對我來說,正如人在談論他們的感受與這些關係的觀念(想法),當我聽到馬路上的車水馬龍(紐約第六大道),我的感受是聲音正在起作用(sound is acting),我不需要這些聲音來與我對話。在Time和Space之間我們沒有看到太大的不同,因為我們不知道從何處開始何處結束,所以大部分時候,我們思考藝術是即時(being in time)以及藝術在空間裡(being in space),舉例來說,馬塞爾·杜象(Marcel Duchamp)認為音樂不只是時間藝術更是空間藝術,他的作品:“Sculpture Musicale 雕塑演奏會” (不同聲音來自不同地方,持續地發聲創造出聲音的雕塑),讓人去體會耳聽之外的內心聽覺(inner listening)以及聲音含有的意義。
當我談論音樂時,人會覺得我說聲音沒有含任何意義,我喜愛聲音之所以聲音,是聲音不需要更多延伸的意義,例如是心理學的,或是一個此刻存在(at present),或一個在戀愛裡的聲音(笑),德國哲學家伊曼努爾・康德(Immanuel Kant)說有2種東西不需要有意義,一個是音樂,另一個是笑聲,因為他們已經給予我們夠深的樂趣。當談到聲音的經驗,我更喜歡說是寂靜經驗,寂靜遍佈世界各地,當你聽貝多芬或莫札特每次都一樣,但聽交通總是不同。(在這裡我的解讀是,音樂的結構是有其語言/樂譜,所以每次演奏都是固定,但路上的交通聲音是次次不同,約翰·凱吉把自然之聲定義為隨機音樂)
✭Alvin Lucier 阿爾文·路希爾【美國】(1931-2021)
經典1:我正坐在一間房中 ( I Am Sitting In A Room, 1969)
經典2:表演者的音樂獨奏 ( Music For Solo Performer, 1965)
「我正坐在一間房中,跟你所在的不同,是另一個房間。我錄下我講話的聲音,然後把這些錄音播放出來,在房裡重複錄與播的過程,直到共振的頻率不斷增強,蓋過原來的話語,除了也許是講話節奏之外全都辨識不清。最後你能聽到的,是藉由我的語言而產出的空間自然共鳴。與其說是物理實況的示範,我認為這是自己說話中所有不平順的表現,逐漸為慢慢抹平。」
(https://www.digiarts.org.tw/DigiArts/DataBasePage/4_155257632226005/Ch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