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terview-By Lu Yi

聲音藝術大肆發聲 體驗三小時不間斷音波魅力
《Noise × Beat 音波相乘》2012/01/11/Moca Taipei
地點:竹圍Starbucks
Time:2012/02/14 /7PM

每一次的對談雖然都從不同起頭出發,不過繞來繞去都還是在談人生與自我觀念,就我與老師相處兩年來的了解,他時時刻刻想法就真的很藝術家氣候,不受限於社會的主流認同,簡單來說,老師接受不完美的狀態而想盡辦法去完美的呈現,雖然只是短短一句定論,但他卻花了數十時間去結晶。

2012年一月臺北當代藝術館由「噪流」發起舉辦的《Noise × Beat 音波相乘》的表演活動中,我聆聽觀看老師壓軸演出,當然,在場每位藝術家都有其獨特的表演脈絡,我不做一一感想描述,也不想優劣,因為老師提醒我,也一直掛在心口的,所有事物本來就沒有好壞,過程也沒有對錯,角色也沒有高低,當我們要去評判其優劣時,就已經打開另一方向的門走去;我們要決定一個答案時,就已經離開中立往某方位走去,而更重要的是,某些東西本身是不需要有答案的。我知道我是受老師的吸引而決定寫些文字,本來就跳脫不了自己內心情感的投射,我愛這樣東西,我喜歡這樣東西,當然我不可能去做多壞的評論。只是,想對應到我自己的生命,每次與老師對談,就像走到哈哈鏡中觀察自己被扭曲的相貌,提醒自己曾經對藝術的熱愛,對靈性嚮往的課題。

老師的表演有分「噪音」和「安慢」兩種,這是他自己的分法,我還沒碰到「噪音」的場次,不過我偏愛的還是老師「安慢」的表演。「安慢」的表演,我的感受就像在聽「海流」。大海的聲音,是我認知中屬於生命力的讚美,或許我的生命中,美好舒服的聲音就應該像海浪聲般,子宮中的羊水聲,心跳頻率的流動,巨大且穩定、豐富且延伸。大海也孕育著死亡,我覺得老師的表演,就像介於生與死之間有力度的的空隙,流動。

我觀察到老師在表演前刻,會抬頭掃視著在場的觀眾,應是心中做些評估,那個動作倒是很特別,因為那一刻後,老師的眼神就變了。從心理學的角度是算是一種conditioned reflex,會讓聽眾開始期待,就像當電影院光暗下來,就會覺得好戲要開始了那般。或許就像老師說的,進入了表演深處的模式,身體就進入超脫的不可測度,藝術家存在的憑藉感被釋放,一切交給直觀的直覺動作,直覺再直覺,就像我們不會練習怎樣去喝水,那是身體與自然連接的直覺。直觀的能力我並不想承認是與生俱來,那樣的說法似乎不夠正面,但還真很難說出一種明確可循的徵兆,好吧,或許是種深度的回應,是種漫長的探索過程,從自然學習,從平日累積,在生命注定,累積了深厚的蘊底,然後突然一瞬間被輕盈的看見。

老師要給聽眾他認定的獨特經驗,一種王福瑞式的調味,老師講的很赤子自信,我倒是聽不出答案,畢竟每個人相同與相異搭配出unique,都是一股自式味道。不過這就是藝術家可愛的地方,也是我們故意期待的答案,畢竟有哪位會說自己不獨特、沒差別呢?也或許老師的感染力十足,我也不自覺被攪動媚惑置入其淺意識,我說,沒有答案的答案聽起來比較有昇華感。

寫了這麼多,表演和詮釋中的矛盾感還是在我心中打轉,我老想找到對應的答案,就像設計方法中層層的整理步驟,就像我個性中的追根究底的固執,我不懂藝術中無形的觀點,我也不懂聲音美學的軌跡,但我有點懂了藝術中經歷磨練過後的真摯。

莫聲論

莫聲論
莫聲論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