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sten 關於聆聽

✭寂鬧無常王福瑞的聲音實踐

✭王福瑞聆聽清單
https://www.youtube.com/playlist?list=FLQ0DM3mSTp6nECE1u4jn0tQ

_Music For Living Sound (1998)

作者:Yann Tomita(Yann Tomita是居住在東京的日本音樂家,作曲家,唱片製作人,作家和鋼鼓演奏家。在1980年代和1990年代的日本,他開創了各種音樂類型,包括嘻哈,配樂,酸性爵士,異國情調和電子音樂。他是日本首位專業鋼鼓演奏家,首位日本嘻哈製作人,也是他創立的音頻科學實驗室唱片公司的總裁。文取自網路

_Psychophysicist (Adi Newton, Andrew McKenzie) (1996) 心理物理學家

https://sonic-boom.com/clockdva/psychophysicist.pr.html
電子音樂領域的兩大巨頭 Adi Newton(Clock Dva,TAGC)和 Andrew McKenzie(The Hafler Trio)野心的合作成果。整張專輯在斯德哥爾摩製作。
心理物理學或稱精神物理學(英語:Psychophysics)是心理學中研究物理刺激和感官認知之間的關係的學科,「以科學方法研究刺激與感覺之間的關係」。”the medical transplanting of harmonic frequencies into the human structure” (將諧波頻率的醫學移植進入人體),目標是創建可用於這些目的的錄音。這就是心理物理學的真正目的,即獲得身體和精神。目的在刺激和幫助意識的擴展和生理緊張的放鬆。文取自網路

_Dreamies (Usa,1974) – Auralgraphic Entertainment 夢想家-聽覺圖譜 娛樂

類型:迷幻搖滾(迷幻搖滾是一種搖滾音樂風格,受迷幻文化的啟發或影響,並試圖複製和增強迷幻藥物改變思維的體驗。)
迷幻搖滾(英語:Psychedelic rock)是一種搖滾樂流派,其源自迷幻文化及使用迷幻藥而產生的思維驟變[1]。迷幻搖滾湧現於1960年代的英美,與車庫搖滾及民謠搖滾樂團屬同一時期。迷幻搖滾介於早期以藍調為基礎的搖滾音樂,至前衛搖滾、藝術搖滾、實驗搖滾、硬搖滾,甚至重金屬間的過渡時期。迷幻搖滾同時並融入了非西方的音樂元素,如印度音樂的拉加(ragas)與西塔爾琴(sitars)。

Windows 95 的開機音效

✭實驗、噪音音樂該怎麼聽?不存在「播放清單」,只有對你來說迷人的聲音和細節:專訪聲音藝術家王福瑞 About experimental sound, there’s no playlist: Interview with sound artist Wang Fujui.
https://theartpressasia.com/2020/12/02/about-experimental-sound-theres-no-playlist-interview-with-sound-artist-wang-fujui/

✭聽音樂的時候,不同聲音頻率在發揮甚麼作用?
https://www.spill.hk/audiovisual/different-frequency-response-to-human-ears/

✭猶太裔美國音樂家Raymond Scott《給小孩聆聽的電子音樂》

✭HELLO,BRAIN
台灣和法國合製的科學影片《生命旅程-Hello Brain!》第二集聆聽紀曉君歌曲MRI片段
音樂觸動人的『靈魂』的位置在哪裡?藉由MRI顯影可觀察出大致位置。

✭Netflix 紀錄片《天外知音》(John Was Trying to Contact Aliens)

✭耳錯覺

『McGurk effect麥格克效應』聽覺會過多的受到視覺的影響,從而產生誤聽的現象。
『tritone paradox全音悖論』音調中同時有較高和較低頻率就會產生,不過我們的大腦會有自己要聽什麼的偏好。
『Shepard tone 謝潑德』呈現一個由正弦波所疊加而成的八度音。把這個八度音中,低的那個音高隨時間抬高,直到高八度所組成一個音階,稱為Shepard音階。不論Shepard音階上升或下降,只要它一再反覆播放,受測者常能聽到音階似無止盡的上升或下降。

✭書《好聲音的科學》
好聲音的科學:領袖、歌手、演員、律師,為什麼他們的聲音能感動人心?
原文作者: Jean Abitbol,作者為一名耳鼻喉外科醫生/語音矯正師。
✓初次的聲音:觸覺>聽覺>視覺。
母親與胎兒的共同連結,鏡像神經元的譜寫胎兒聽覺:母親的心跳為三拍子固定節奏,傳遞胎兒安全與保護的聲音,另外還有血液流動聲、腸胃蠕動聲音,刺激聽覺成長,低音比高音更清楚(孕期聽覺24-28週/視覺33週)。五歲後才開始學習外國語言,會加上母語節奏,留下口音。
✓每種發聲都有其力量,笑聲/哭聲/唱歌:聲音有波長及聲譜,像光穿越稜鏡,穿越了情緒這面稜鏡。
✓聆聽外界聲音與默想時內在聲音,使用同一組神經元。

✭有關『絕對音準』,理論上每個人都應該有『絕對音準』的心智能力

為了聽見聲音我們必須分析辨別所有聲音組成的不同頻率。以生理學角度來說,大腦必須能分辨440hertz的音符,如同視覺上我們能分辨660hertz的光線一樣,然而大部分人做不到。

書中的解釋為:大腦通常會忽略單一音符的個體資訊,偏向重視所有不同音符組合起來的結果,以及音符彼此之間的關係……(簡單來說就是選擇性的注意力資源理論)

反之,Savant syndrome(學者症候群)中有絕對音準的人,是能取得未經處理的大量原始資訊。類似狀況也出現在自閉患者注視日光燈管,正常人看到的日光燈管是連續不間斷光,然而自閉症大腦重視具體細節,反而專注在每秒120次閃爍上。(我知道大家開始沒耐心了,以下省略)

好,重點來了

如果下次有人質疑你說為何沒有某些能力,可以有個藉口說:理論上我的心智能力有達到,但腦內資源有限,我得發揮在更重要的事物上(誤)